核心目标是 “报警、撤离、控源”,避免泄漏扩大引发火灾、爆炸。
- 立即报警与报告
发现泄漏(如闻到天然气异味、看到储罐外壳结霜异常、泄漏探测器报警)后,LNG 储罐第一时间按下现场紧急报警按钮,同时向现场负责人、应急指挥部报告,说明泄漏位置、储罐容积、泄漏量(如可见泄漏 / 不可见泄漏)。
- 人员紧急撤离与警戒
- 组织泄漏点周边 50 米范围内的人员,沿上风向疏散至预设的安全集结点,严禁在泄漏区域停留、围观,禁止使用手机、对讲机等可能产生电火花的设备。
- 安排人员在泄漏区域外围(至少 100 米)设置警戒带,禁止无关车辆、人员进入,尤其阻断通往明火源(如锅炉房、食堂)的通道。
- 初步控制泄漏源
- 若泄漏点为储罐阀门、管道接口,且现场人员已穿戴低温防护装备(防冻手套、防护服、护目镜),可尝试缓慢关闭泄漏点上游的紧急切断阀(如储罐出口阀、管道切断阀),关闭时动作要平稳,避免阀门剧烈震动加剧泄漏。
- 若泄漏点为储罐本体(如壳体裂缝),无法通过阀门控制,立即停止对该储罐的充装、输出作业,关闭关联管道阀门,防止其他储罐受影响。
核心目标是 “防燃爆、降风险”,控制泄漏扩散范围,为后续处置创造条件。
- 切断火源与电源
- 关闭泄漏区域及周边 50 米范围内的所有明火(如加热设备、打火机),停止一切可能产生火花的作业(如焊接、打磨)。
- 切断泄漏区域的非防爆电源(如普通照明、非防爆电机),仅保留防爆应急照明和应急设备电源,避免电气火花引燃泄漏的 LNG 蒸气。
- 强化通风与监测
- 若泄漏发生在室内或密闭区域,开启所有防爆排风扇,保持空气流通,加速 LNG 蒸气扩散(LNG 气化后为天然气,密度比空气小,会向上飘散)。
- 使用可燃气体检测仪,在泄漏点周边(上风向、下风向、侧风向)多点监测天然气浓度,当浓度超过爆炸下限(5%)的 1/4 时,需扩大警戒范围,增加通风强度。
- 设置防护与导流
- 若泄漏量较大,可在储罐周边的防火堤内(需确保防火堤完好,无破损)铺设干沙或防火毯,吸附部分泄漏的 LNG,减少气化量;禁止用水直接喷洒泄漏的 LNG(低温可能导致水管冻裂,且水无法阻止 LNG 气化)。
- 若防火堤存在缺口,用沙袋临时封堵,防止 LNG 流出防火堤范围,扩大影响区域。
核心目标是 “彻底止漏、恢复安全”,需由具备资质的专业人员操作,避免盲目处置。
- 泄漏点修复
- 若泄漏为阀门密封失效、管道接口松动,待储罐内压力降至安全范围(通常≤0.1MPa)后,由专业人员佩戴低温防护装备,更换密封件或紧固接口;修复后需用肥皂水检测,确认无泄漏。
- 若泄漏为储罐本体损伤(如壳体焊缝开裂),严禁现场焊接修复,需先将储罐内剩余 LNG 转移至备用储罐(通过专用倒罐管道),待储罐排空并氮气置换合格后,由专业单位进行探伤检测和修复。
- 介质转移与置换
- 对无法现场修复的泄漏储罐,启动倒罐流程:通过低温泵将罐内 LNG 缓慢输送至备用储罐,倒罐时控制流速(≤1m/s),避免管道内产生液击。
- 储罐排空后,通入氮气进行置换(氮气纯度≥99.9%),直至罐内天然气浓度低于 0.5%,防止后续维修时发生燃爆。
- 现场清理与评估
- 泄漏处置完成后,清理现场的干沙、防火毯等物资(需按危险废物规范处理,不可随意丢弃),用防爆设备吹扫泄漏区域的管道、阀门,去除残留 LNG。
- 组织专业人员对储罐本体、安全附件(安全阀、压力表、紧急切断阀)进行全面检测,评估设备损伤程度,确认符合安全要求后,方可恢复使用。
- 严禁未佩戴低温防护装备直接接触泄漏的 LNG(LNG 温度约 – 162℃,会导致皮肤瞬间冻伤,甚至组织坏死)。
- 严禁在泄漏区域使用非防爆设备(如普通手电筒、手机、对讲机),避免产生电火花引发爆炸。
- 严禁在储罐压力未降低时强行拆卸阀门、管道,防止 LNG 喷射伤人。
- 严禁将泄漏的 LNG 引入下水道、雨水井等密闭空间,防止天然气在密闭空间积聚,引发二次爆炸。